李鸿章

Author 丁家立

ms numberms794-007

Persistent Identifier
李鸿章
不得不承认, 我对李鸿章这位中国上一代的朝廷重臣满怀由衷的景仰之情。 无论如何我也不会忘记一八八八那一年, 我收到总督大人之邀——每天午后花两个小时为他的两位公子及一位孙儿[1]辅导英文——时的兴奋之情。 在那之前的一年, 我在天津创办了一所男子学校[2], 未曾想过会得到总督大人的眷注。 他此时的邀请实在是对我办校之举的一种褒奖。
衙门, 亦即总督集办公与居家于一处之所, 坐落于中国人聚居的城区, 离我校所在的租界大约有两英里[3]路程。 那以后的几年里, 衙门每天都会差人带两匹马来接我。 而我则把校务暂时委托给助理, 骑着马去衙门教书。
那个年代, 对我们来说, 李中堂无疑是中华帝国中最伟大的人物, 亦可跻身于世界伟人之林。 为了向你们证明这般印象绝非仅仅出自于侨居中国的美国人, 让我援引大英帝国下议院威廉姆(Basil Williams)先生书中的一段话。 [4]他所述的场景发生在李中堂于1896年参加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加冕典礼后周游列国的时期。
威廉姆这样写道: "就在我走出下院时, 与李鸿章迎面不期而遇, 其时他正由人引领进去听一场辩论。 这位身材高大、慈眉善目, 像是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人物, 襟裹在透着贵气的宝蓝色织锦缎袍中, 仪表堂堂, 步态从容, 对他所见到的一切报之以温文儒雅的微笑。 他这种与众不同的仪表, 让人很难想象有哪位与之同辈乃至为其前辈的人可与匹敌。 他并没给你那种居功自傲或权倾一世的印象, 但举止间传递着神一般的个人威严, 自信洒脱, 超然于芸芸众生。"
那时, 北京尚未建立外务部, 只有一个叫做"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机构在负责处理与各国公使馆间的相关事宜。 这个机构的低效无能是尽人所知的。 大臣们在北京衙门里纠缠不休的争论要拿到天津由李鸿章最后拍板。 所以, 尽管没有名义, 他是实际上的外务大臣。 他同时还是北洋通商大臣, 并拥有直隶总督的头衔, 统辖京津及河北所有地区。
李鸿章年轻的时候, 科举考试中过进士 [5]。 据称他对中国古代经书烂熟到其中任何一部都可倒背如流的程度。 除了纯粹的文职训练, 李鸿章的军事活动在那一代人里更是出类拔萃。 五十年代初, 他便在战场上与太平叛军交手。 而这番经历还让他与华尔(Frederick Townsend Ward)[6] 及戈登(Charles George Gordon)开始有了交往。
华尔是美国人, 一个典型的冒险家。 他在欧洲克里米亚战争中为法军服务过, 亦曾参与过美国人在尼加拉瓜的扩张行动 [7]。 1860年, 他来到中国并开始为李鸿章效力。 华尔召集了当时一些游散于上海一带的外国冒险家, 组建成立了一支由外国人与中国人混编的军队。 这支队伍很快就在与太平天国军队的交手中频频获胜, 并由此被称为"常胜军"。 两年后, 华尔被杀。 历尽几番曲折后, 英国人戈登 [8]接替了华尔继续统领这支队伍。 太平天国时期, 李鸿章的职位是江苏巡抚, 当时的上海及南京地区都属其管辖。
1865年, 太平天国叛乱被平定后, 李鸿章就任湖广总督, 坐镇于长江边上的武昌。 1870年, 屠杀天主教徒及法国公使馆人员的天津教案发生时, 京津方面必须有强人坐镇, 于是他又被调任为直隶总督。 在此任上, 他一直做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 日本人把李鸿章费尽心血建成的北洋水师一战摧毁。 这一灭顶之灾使他声誉大损。 在义和团运动爆发之前, 李鸿章的官职是代广东总督, 直到清帝及朝廷中枢逃离北京后, 他才被召回并官复原职, 以便为朝廷收拾他们留下的烂摊子。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他重返天津的那个早晨 (那年他差三岁就满八十了)。 他几乎是一路小跑着向我迎来, 老远就伸出双手: "唉, 如果我在, 事不至此。 "我确信他所言极是。 事实上, 正是借助于这位老臣的影响力, 方才阻止了义和团运动的蔓延。 1900年夏天, 长江沿岸各省的总督接到了上谕, 命他们驱逐各自辖区内所有的外国人。 可是, 他们在采取行动之前, 都先向住在广州的两广总督[9]李鸿章报信并讨教, 他则立即复电"不予理睬"。
你当然不会在任何有关义和团的历史中发现这条记录, 但我知道这应当是真实的。
在我给他的孩子们做家教时, 经常与李中堂见面。 他不时会在处理公务之余到我们这儿来转转。 1889年夏天的一个午后, 我们的正常学习被强烈的地震给打断了。 我赶快拽着几个男孩子跑到书房外面的院子当中。 我们簇拥在一起站在那里, 从敞开着的院门可以看到另一所院子里的李鸿章和他的哥哥李翰章。 李翰章当时也是南方的一个总督[10], 此时正好到天津来探望他。 他们兄弟俩也顾不得体面, 仓促地跑出公事房。 看到我们站在隔壁院子里, 他们便也过来加入了我们。 于是大家就这样站在一起, 等待大地恢复平静。 大地还在颤动的时候, 李中堂坚持让我在当时当地给他们讲解地震的起因。
我还记得另外有一天, 总督坐在书房中与孩子们一起听我授课。 学生中的一个小男孩儿请我讲解传教士所宣讲的教义, 于是我就言简意赅地把基督教的基本教义给他们讲解了一番。 待我讲毕, 总督转向他的儿孙们叮嘱到: "这的确是一种非常不错的学说。 可是不要忘了, 你们是儒家弟子啊。"
曾经有一次, 我向孩子们询问他们是否听说过戈登这个人, 因为我很好奇像戈登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在李家是被如何演绎的。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回答说, 是的, 他们知道所有关于戈登将军的故事——戈登在平定太平之乱时, 曾为他们的父亲尽忠竭力。 非常遗憾, 他最后竟然背叛了他们的父亲, 并被解职了。
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
当叛军在苏州被包围并准备投降的时候, 叛军首领得到了承诺, 他们的身家性命会得以保全, 而且戈登也以个人名誉对这一承诺进行担保[11]。 不料, 当叛军首领真的落到清军手里时, 李鸿章却下令把他们砍了头。 可以想象, 当戈登得知此事后, 他非常恼怒, 提着一支左轮手枪到处找李鸿章并想把他干掉。
又有一天, 李中堂的一个儿子告诉我说, 他的父亲最初与外国人接触时, 觉得他们比中国人实诚许多, 但后来的经历证明他是错的。 如果仅仅用真诚、诚信来评价, 他觉得中国人与洋人没有什么区别。 因为无论中外, 都有诚实和虚伪之人。 一般而言, 他认为国人与洋人"彼此彼此"。 我认为李鸿章的这一评判可以从他的经历中得到解释。 他早期接触的外国人多为充满理想主义色彩、视名誉如生命一样贵重的戈登将军那样的人, 而后来他所接触的人则多为到中国淘金、投机的商贾以及冒险家一类。
李鸿章绝非完人。 正如我们所见到的, 他不认为对叛匪有任何保持诚信的义务。 像所有汉人一样, 他身上浸透着汉人传统的忠君意识, 相信要无条件地服从君主。 当然, 连《圣经》上都讲: "牛在场上踹谷的时候, 不可笼住嘴。 "在李鸿章漫长的仕途中, 他的确在为朝廷效力的同时也顾及私利。 但他能意识到时势在改变中国, 而与他有类似教育和环境背景的人们却没有意识到。
仅此而言, 他是一个改革者。
(王晓燕 译)
1. 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五月初五"函前署赣抚李桓(黼堂), 谓河事大棘, 骤无了期, 并叙及儿孙辈随侍读书事"。 "大儿经方前岁出洋, 拟于会试前东归。 三子三孙, 随侍津署。 次儿经述于乙酋从登贤书。 两幼子、长孙并就外傅, 读书之余, 课以泰西语言文字, 资性尚不甚钝。 "参见雷禄庆编: 《李鸿章年谱》,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7, 368页。 2. 1886年, 丁家立在天津创办"中西书院", 自任院长。 校址在英租界达文波路 (今建设路)。 见天津地方志网 (http: //www.tjdfz.org.cn/tjtz/zjz/jy/)。 3. 约3.22千米。 4. 编者注: 下文引自Basil Williams编写的名为"Makers of Nineteenth Century"的丛书之一种——《李鸿章》, 实际作者为John Bland, 见: Bland, John 0. P. Li Hung-Chang. New York: Henry Holt, 1917. Print. 5. 道光二十七年 (公元1847年)。 "是年进士及第改翰林院庶吉士"。 李书春: 《清李文忠公鸿章年谱》,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8。 6. 华尔 (Frederick Townsend Ward, 1831-1862), 美国人, 冒险家, 组织洋枪队帮助清军围剿太平军, 战死在浙江慈溪。 7. 编者注: 此处指十九世纪中叶由美国人威廉姆 ⸱沃克 (William Walker, 1824-1860)领导的向拉美地区进行的海盗式的冒险性军事扩张行动。 8. 查理 ⸱乔治 ⸱戈登 (Charles George Gordon, 1833-1885), 英国军官, 因在中国指挥雇佣军协助清军与太平天国军队作战而闻名。 9.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庚子。 "四月二十六日, 实授李鸿章为两广总督。 "见雷禄庆编: 《李鸿章年谱》, 615页。 10. 李翰章(1821-1899), 李鸿章兄。 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时任漕运总督"。 见李书春: 《清李文忠公鸿章年谱》。 11. 1863年纳王"郜永宽答应谋杀(编者加: 留守苏州的慕王)谭绍光, 以苏州降清。 程学启、戈登承诺清廷赏赐郜永宽二品武职 12月4日郜永宽等刺杀谭绍光, 献城投敌 李鸿章和程学启密谋诱杀降将。 郜永宽等八人皆被杀"。 见苑书义: 《李鸿章传》,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97-98页。